【(六)觀點(point of view)】

觀點:有些東西能為我所見,有些東西則不能。在事件中,沒有一個人能說出全貌,卻都提供了別人所缺少的部分。作者的任務是找出最適合於他要述說之故事的觀點。

1.全知全能的敘事觀點:敘事者對每一件事都能瞭然,他能隨意進入任何人物的內心深處,並直接告訴讀者,某一小說人物正在想些什麼。通常是以第三人稱法敘事,其優點是具有高度彈性,缺點是在訓練不足的作家手中,可能會使作品傾向於鬆散而凌亂。

2.有限制的敘事觀點:其敘述者所知有限,他可能是小說中的人物,以第一人稱(我)的方式去敘事,也可能置身於小說之外,以第三人稱敘事。

‧主人翁是敘事者──即以小說人物為敘事者,用第一人稱,透過「我」的觀點來敘事,其好處是與讀者的生活經驗非常接近,除具有直接性與真實感外,亦可使作者有居於有選擇的立場,免於鬆散之弊。
根據敘事者在作品中的地位,可為分為:主要人物自敘(畢淑敏〈翻漿〉)、次要人物側敘(鍾阿城〈棋王〉)、局外人物旁敘(魯迅〈阿Q正傳〉)三種。

‧ 主人翁作為觀點人物──用第三人稱,敘事的重點落在「觀點人物」之上。(在第三人稱的限制敘事中,敘事者不是全知的,他只知道某一人物全部的事,居於控制地位的觀點,乃是小說中某一人物的觀點,此一人物,即為「觀點人物」)在此一方式中,敘事者的態度總是或多或少與觀點人物分離,此一分離性提供了不可能發生於第一人稱敘事的諷刺、評價及說明的餘地。(白先勇〈遊園驚夢〉)

3. 多重敘事觀點:實際上是「有限制的敘事觀點」的特殊應用。透過不同的「觀點人物」來看事件的發展。使讀者輪流從每個不同人物的觀點來看事物。最常見的是書信體小說,其全由不同人物所寫的書信所構成。(張大春〈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〉)不同的觀點往往隱喻著不同的價值體系,作者對於敘事觀點的選擇,對於小說藝術效果的營造,自有其一定的影響。而必要時,小說家可以轉換敘事觀點,以造成小說經驗的變化多姿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將敘事觀點放在此處,是因為情節乃人物動作的發展推演,而究竟是誰來知道並描繪這些人物動作,自然與『情節』的可信度(和理性)、一致性與完整性有關,所以底下來談觀點的不同及效應:

全知觀點(limited omniscient point of view)或第一人稱。就全知觀點而言,有時我們不免會厭煩於作者的無所不知彷如全能神祉。而辦全知觀點,比方說以『我』---- 內在於小說故事中的角色之一,來發言行動,這雖然沒有辦法再那麼全知全能,難免會受『我』這角度的限制可是卻更顯真實可信----好像全是『我』的親身經歷,也更易引人傾訴比如台靜農先生的『棄嬰』:以『我』這篇中角色,如何親眼目睹一場野狗爭食棄嬰的殘酷畫面,及如何自責以求自贖,乃至疑懼愧疚;全文襯以秋野的恬靜幽然,卻更顯『我』所經歷之深沈無奈;沒有斥責於外,如社會、政治,只有內求諸己的人道省悟。

戲劇式觀點(pramatic point of view)

前兩者或以小說外的導演口吻來佈局,或以劇中人的『我』來道出親身經歷,都是有一個操縱者或攝影者,但戲劇是觀點是根本沒有明顯的觀看者,完全藉著對話、行動,讓小說中的人物自己演出,是極為客觀的一種敘述法。而在monologue這一類敘述觀點中,有一極具特色的 門技巧,那就是『內心的獨白』,或即英文中的『意識流』(stream of consciousness)這是直接導引讀者進入小說人物的內在生命,而不加插作者的解釋或評論,而因為是角色內心的獨白,也不是劇中人物的『我』可以確切窺知的,所以完全是他(她)的新(心中的他、回憶中的她)同時演出,這可以白先勇的遊園驚夢為例。篇中錢夫人既身處台北的竇公館與回憶中的南京梅園;既迷惑於今日的程參謀復思及舊日的鄭彥青;更甚者釋憲十生活與戲曲演出(遊園驚夢崑曲)之間,古今交錯,虛實交涉,除了她與她的意念,再沒有人再這麼客觀地呈現她自己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【(七)場景(setting)】

關於場景,其實它可能含帶兩個意思,一個是我們常常提到的現實環境,比方風景、房子、擺設或時代背景(歷史定位);另外一個則是由這些環境所形成的一種氣氛,比如陰暗、慘淡或明麗、開朗等等如下圖示:

比喻象徵

具象 ---→ 抽象

(物理場景) (情境氛團)

紅樓夢裡描寫黛玉住的瀟湘館:『我(黛玉)愛那几竿竹子,隱著一道曲欄,比別處幽靜些(23回)』到了黛玉死日,瀟湘館的淒涼就更明白顯著了『竹梢風動,風影移牆,好不淒涼冷淡』(98回)

總括來說,場景以作為人物行動的背景,到喻示人物性格,或散發一種情境氣氛,乃至加強主題意念,卻是場景的效用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【 何謂「現代小說」?】

1. 現代小說不能稱「白話小說」,因為白話小說有可能是指中、晚期古典小說(如宋、明話本小說),現代小說用「白話小說」稱它就不夠精確。

2. 最早我們曾經稱「新小說」,現在我們或者用「當代小說」來稱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的小說。

3. 不是寫在現代的小說就稱為現代小說,現代有很多種小說,比如說黑幕小說、情色小說、武俠小說等,是不是現代小說?當然不是。

i. 什麼是現代小說,簡單的講,在形式上有別於傳統的小說,在內容上有現代意識。

ii. 夏志清先生的《中國現代小說史》裡就提出來「道義上的使命感,感時憂國的精神」是現代文學的特質。

iii. 葉石濤先生則提出「反帝反封建,具有臺灣意識的臺灣鄉土文學才是臺灣現代小說」。

iv. 八、九○年代的小說花樣百出,於是認為唯有「多元化的題材,表現現代人心靈的複雜性」,才是具有「現代性」的現代小說。

v. 基本上,我們認為現代小說是非常嚴肅的,關懷人類問題,關懷現代文明的,同時另方面則要求表現主體性的思考,強調個人心靈情境的探究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【現代小說發展概述】

現代小說所受之傳承與影響來源:

1.史傳傳統

2.詩騷傳統

3.西方小說觀念與技巧‧

發展的兩條線索:

1.五四以來的白話文學作家群

2.日據時代臺灣文學作家群

(一)五四以來的白話小說

1.初期:1917─1927

* 1917年胡適發表〈文學改良芻議〉,倡白話文學。

* 1918年魯迅發表〈狂人日記〉 。

* 1920年文學研究會成立,主要作家有周作人、沈雁冰(茅盾)、葉紹鈞、許地山等。1921年起,以《小說月報》培養人才,建立寫實傳統,堅守寫實主義、人道主義,翻譯西方文學。

* 1921年創造社成立,初期倡浪漫主義,後期崇尚馬克斯主義所辨刊物有《創造季刊》、《創造月刊》等,以創造力強自詡,主要作家有郭沫若、郁達夫、張資平等。

 

2.成長的十年:1928─1937

* 1928年太陽社成立,出版《太陽月刊》,宣布開創革命文學之新世紀

* 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,堅持為解放無產階級而鬥爭

* 1932年《小說月報》停刊後,《現代雜誌》繼起,主要作家有張天翼、茅盾、沈從文、老舍、巴金、王魯彥等

* 1934年《文學季刊》在北京出版,沈從文主編天津和上海「大公報」和「星期文藝」副刊
──此一時期多數作家有左傾意識,但創作量大,是全盛時期

3.抗戰期間及勝利以後:1937─1957

* 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召開文藝工作者座談會,倡工農兵文學,無視於西方作家的思想技巧,只強調文學的大眾化和以地方戲曲鼓詞、小 調之類的「民族形式」
──此時期國民政府大後方之作品多不脫愛國宣傳口號,優秀作品多出於上海,作家可自由探討自己與其周圍之世界,代表作家為張愛玲與錢鍾書

(二)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之發展

1.萌芽期:1920─1923

* 1920年以留日臺灣學生為主,在東京成立「新民會」,創《臺灣青年》、《臺灣》、《臺灣民報》,主張使用白話文

* 1921年林獻堂、蔣渭水等發起組織「臺灣文化協會」

2.發展期:1924─1932

* 1927年《臺灣民報》由東京遷至臺北,轉載胡適、魯迅作品
──產生白話文論戰、新舊文學論戰、臺灣話文論戰,重要作家有賴和、楊雲萍等人

3.蓬勃期:1933─1937

* 1933年郭秋生、廖漢臣發起成立「臺灣文藝協會」

* 1934年「臺灣文藝聯盟」成立,《臺灣文藝》創刊
──此時期創作甚豐,呂赫若、張文環、龍瑛宗、楊逵等圴有佳作

4.抗戰暨光復前後:1938─1949

* 日本施高壓政策,倡皇民化運動,以政治干預文學,臺灣新文學運動式微重要作家有吳濁流、鍾理和、葉石濤等

(三)戰後臺灣小說的發展流變

1.戰後初期:1945─1949

背景:日本投降,台灣回歸祖國,民生凋敝,台灣人民由歡欣轉為失望,二二八事件發生

特色:官方力倡「中國化」,取消報紙日本版,原先昔以日文創作的作家無法繼續創作

重要刊物:《新生報》副刊〈橋〉、《台灣文學》、《潮流》

重要作家作品:吳濁流《亞細亞的孤兒》、《波茨坦科長》;龍瑛宗、呂赫若、葉石濤

2.反共戰鬥文藝時期:1950─1960

背景:政府播遷、韓戰爆發、中美協防條約初定

特色:強調文學藝術的時代任務,配合反共抗俄國策藝文團體:中國文藝協會、中國青年寫作協會

藝文團體:中國文藝協會、中國青年寫作協會

重要刊物:《文藝創作》、《自由中國》、《文友通訊》

重要作家作品:陳紀瀅《荻村傳》、《華夏八年》;司馬中原《荒原》、《狂風沙》、朱西寧《鐵漿》;林海音《城南舊事》;王藍《藍與黑》;姜貴《重陽》、《旋風》;潘人木《蓮漪表妹》;鍾理和《笠山農場》;廖清秀《恩仇血淚記》等

3.西化時期:1956─1970

背景:韓戰結束,美援入臺,輸入美式生活、文化、意識形態,文壇出現介紹西方文藝思潮與作品之刊物

特色:對西方文學、學思潮之介紹主要以現代主義為對象,並並自覺地學習其寫作技巧,改革逐漸八股化之反共戰鬥文學,在藝術技巧上獲得突破性之進步。所偏好之素材為:
1.城市生活;2.個人內心世界之衝突、摸索與掙扎。

重要刊物:《文學雜誌》、《筆匯》、《現代文學》

重要作家作品:王文興《玩具手槍》、《家變》;白先勇《寂寞的十七歲》;施叔青《約伯的末裔》;李昂《花季》;歐陽子、陳若曦等

4.西化之反省期:1966─1979

背景:臺灣社會轉型,政治安定,現代主義因違離現實而落入低潮

特色:透過轉型中的社會,描繪卑微的小人物及其生活,較真實地把握時代、地域的現實性

重要刊物:1966年《文學季刊》創刊,主張文學與現實社會結合,傳達社會意識、鄉土意識

重要作家作品:陳映真《將軍族》、《夜行貨車》;王禎和《三春記》、《小林來台北》;黃春明《兒子的大玩偶》、《鑼》、《莎喲娜拉‧再見》;李喬《寒夜三部曲》、王拓、七等生、尉天聰、鄭清文等

5.關顧現實的民族文學時期:1972─1985

背景:釣魚臺事件、退出聯合國、中日斷交、中美斷交、石油危機、鄉土文學論戰,兩大報文學獎設立

特色:社會問題促使小說家產生新覺醒,在題材選擇、問題發掘、技巧更新上均有新突破。

重要作家作品:白先勇《台北人》、《孽子》;黃凡《賴索》;張大春《四喜憂國》;宋澤萊《打牛 村》;廖輝英《油麻菜仔》;袁瓊瓊《自己的天空》、陳映真《山路》;王禎和《玫瑰玫瑰我愛你》;蕭颯、蘇偉貞等

6.眾聲喧嘩、百家爭鳴的當代:1983以後

背景:台灣經濟起飛,政治解嚴,黨禁、報禁解除,開放大陸探親;解構思潮、女性主義、性別論述蔚為一時風潮。

特色:大陸、香港、海外、臺灣作家交流爭鋒,各種內容、形式之作品多元化,以反映政經社會現況;八0年代,政治小說與都市小說各領風騷;九0年代以後,同志/酷兒文學蔚興,為世紀末台灣文學寫出新頁

重要作家作品:朱李昂《迷園》、《北港香爐人人插》;朱天文《世紀末的華麗》、《荒人手記》;朱天心《想我眷村的兄弟們》、《古都》;蘇偉貞《沈默之島》;張大春「少年大頭春系列」(《週記》、《我妹妹》、《野孩子》);平路《玉米田之死》、《行道天涯》、《百齡箋》;張啟彊《消失的□□》、邱妙津《鱷魚手記》、《蒙馬特遺書》、紀大偉《膜》、陳雪《惡女書》、董啟章《安卓珍尼》等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資料來源

台大非同步教學\文學欣賞與批評http://www.cc.ntu.edu.tw/~yycheng/

http://ceiba.cc.ntu.edu.tw/01039/

http://www.lungteng.com.tw/newpage/vocational/ltpaper/chinese/07/09.htm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og7002wdf 的頭像
    dog7002wdf

    dog7002wdf

    dog7002wd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